从2015开始,人脸识别技术经历了从快速落地到多领域应用的井喷式发展。如今,坐车可以刷脸、支付可以刷脸、自动取款也能刷脸、甚至连公厕取纸都能够刷脸……
“刷脸”技术已经融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,在金融、交通、教育、安防、社保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。
然而,生物识别技术明明有那么多,比如指纹识别、虹膜识别、静脉识别、声纹识别以及步态识别等等,其中指纹识别应用最为成熟,虹膜识别安全系数最高,为什么偏偏人脸识别能够独得市场认可,落地与应用都如此迅速呢?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:
首先,相比于指纹识别必须要采集指纹信息,人脸识别具有非强制性。它不需要被测者主动提供任何信息,只要你露出你的脸,它就能在不经意间对你完成识别。因此,人脸识别在便利性和隐蔽性方面更具优势。
其次,因为人脸识别是利用可见光获取人脸图像信息,无需接触设备,因此不用担心病毒的接触性传染,在安全性和卫生方面更有保障。
最后,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人脸识别技术可以进行多个人脸的分拣、判断及识别,并发性特点让其在识别速度和范围上具有明显优势。
不过,虽然人脸识别技术相比其他识别技术优势明显,也深受市场和商家追捧。但我们不能对人脸识别技术过分迷信与乐观。
现在的人脸识别还达不到100%的精准度,对相似度高的脸容易出现识别误差。2017年国际最新的测试表明,在错误接受率为万分之一的条件下,人脸识别正确识别率只有76%。如此的精准度不禁让人对某些特定条件下的识别正确率产生怀疑,比如黑人能识别的出来吗?相似度极高的双胞胎呢?被识别者变胖了、变丑了或者整容了机器还认得吗?又或者化了妆呢?3D打印树脂人脸面具或者高清图片能骗过机器吗?
除了技术上本身的硬伤之外,行业在安全性上的投入和重视也令人担忧。
在互联网环境下,不管是人脸识别还是指纹识别,一旦采用生物特征认证,就一定会有特征数据库,所有的生物特征数据,只要进入计算机,就会被转换为计算机代码。只要是代码就可以被截获、被重放、被重构。服务器端存储大量用户的特征数据库,特征数据库一旦被黑客或犯罪分子获取,后果将无法挽回。毕竟,密码丢了可以换,但生物信息是不可再生的,一旦泄露,你不可能再有第二张脸给你换!
然而有调查显示,在信息安全投入占信息化投入的比重方面,美国占到了20%—25%,欧洲为10%—15%,中国仅有1%—3%。这意味着,作为世界第一的互联网应用大国,我国在网络安全上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。相当数量的互联网公司只顾及流量,却不顾用户安全,只顾及体验,却不顾用户隐私保护!
其实,对于此类数据信息的安全,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防御性较高的服务器,若服务器端遭受的攻击比较高,可以选择国际防御。这种防御海外能够提供更高的防御,价格也相对更便宜些。当攻击过来的时候,它能自动切换至海外线路。就是在没有攻击的时候,我们可以正常使用香港服务器,确保有良好的访问速度,当攻击来临时,切换至海外,虽然速度会慢,但能抵御更高的攻击,确保我们在刷脸的时候带来的安全隐患。